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歷經磨合、淬煉,從淺水區漸漸走向深水區,台商務實面對中國大陸的政策,在經濟新常態的倍數輪轉時代,能否從政策紅利中獲得產經紅利,考驗台商「根留台灣、立足中國、放眼世界」的能耐,以智慧作決斷,也要有立足的知識與資訊,要作第一或選擇唯一?要落實深耕或跟隨的政策走?要行銷或輸出智識經濟以文創取勝,還是產業升級轉型,台商都不能自外於世界經貿文化發展的趨勢,要永續經營當然不能死守流行或時尚的短利。

 

台商面對中國大陸的政策紅利,要看得到也要吃得到,大陸近年來善意釋出的「有感」政策,台商當然要坦然面對,擇優去蕪存菁,找到自己的最優與唯一,佐以品管與新型態行銷策略,自能立於不敗。

大陸近年來從「十二五」及2017年的「十三五」的對於政策紅利,除了大家耳熟的經濟紅利「三中一青」,三大經濟自貿區、打腐打貪依法治國、國企改革、城鎮化、到一帶一路的經濟「走出去」、貨幣寬鬆、資本市場化國際化。

為實現中國夢的「一帶一路」戰略,由經貿配合外交,由過往的世界工廠代工路線,轉型為設備出口,整廠輸出的「走出去」策略。

台商如何經由大陸帶路,搶搭走出去的列車或是搭便車,在面臨二度轉型,優勢不再的惡劣經貿環境,自應盤點未來的優劣條件以為因應。

1d1l001.jpg

一帶一路的內涵

一帶一路是漢唐盛世時的中亞絲綢之路這一個地帶,一路是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」,後者對台灣以外銷為導向的經貿影響最大。

台商70年代產業轉型的過程,面臨薪資上漲、環保、勞工社會運動意識抬頭,廣大的中國給予台商最佳的出口地,加上中國的優惠、稅賦優惠及同文同種的種種優勢,台灣的夕陽工業成了中國最佳進階廠辦。如今台商面臨的種種優勢不再,二次轉型或是投入大量資金的一路西進,或是跟著海上之路再度飄洋,除了資金、技術升級基本條件,也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新,更要有20年前的旺盛企圖心,才能不淪為「夕陽思維」,否則新高科技產業在短期間內也會淪落為夕陽產業,何況新高科技產業壽命不長,技術門檻不再是關鍵。

 

「一帶」有一路西進的方向,大西部到中亞地區是「承接產業轉型的示範區」,地域廣、幅度大,示範區也以獎勵與補助方式,協助企業群在示範區落戶,台灣早期產業發展,也是承接歐美日等國的淘汰產業以發展台灣經濟,「一帶」就是國際間產業轉型的翻版,輔以「外交」的策略,發展內陸絲綢一帶「中國夢」。

 

一帶涉及中國大陸9個省、自治區,這一帶目前設置147個口岸,與臨境的23個國家進行貿易,絲綢之路經濟帶運作順暢,將成為世界新經濟體,其動能無可限量。中國在沿邊配合政策也推動邊境經濟合作區、海關特殊監管區、跨境經濟合作區及重點開發實驗區,從西安出發,沿甘肅河西走廊、新疆,到中亞經西亞進入歐洲,抵威尼斯為終點。

 

海上絲綢之路則由江浙閩粵海南沿海港口走出去,取道南亞、經麻六甲西進、緬甸、泰國、孟加拉、印度,取道東非,進入地中海抵歐洲,再顯宋明海洋貿易盛景,完成21世紀的「中國夢」。

 

政策紅利要擇優去蕪存菁

台商面臨大陸的政策紅利,除了及早準備提早因應,也要深入研析訊息及國際趨勢,掌握優、劣條件,才有能力跟著走,搭上便車,搶攻「世界經濟財」。

 

利多、紅利看得到,想要吃得到,避風險搭順風車也要了解政策利空帶來的風險。舉如打貪打腐依法治國,台商有脈絡可循,相對的在通例考量,沒有特利的優惠條件,是否會抵銷利潤。大陸國務院「62號文」限期2015年3月底前要完成投資優惠清理,如果取消優惠,即是直接殺到5%到10%的利潤,未能轉型升級的產業及低毛利率的產業,恐難度難關。各項的稅務優惠、科技獎勵、財稅返還等扶植政策,未來是否有陸企與台商合作,兩岸企業的優勢互補,優勢是否仍在,台商就算走遍大江南北也難抵政策翻盤,及早規劃因應,小心應對才能駛得萬年船,未來的「十三五」規劃內容,必然會包含中國夢的「一帶一路」,想要由中國帶路,跟著搭順風車搶賺「世界財」,與時俱進是必要條件。一路西進借道中亞,可不要淪為流浪的吉普賽人,循鄭和之路欲耀威海外,也不能淪落到海上孤兒。